为什么手机、电脑越用越卡
文章目录
前言
我老爹经常说只要一个能打电话的手机就行,结果却是,他换手机换得最频繁,几乎一年多就要换一部。
倒不是他有钱任性,买买买。
恰恰相反,是由于他每次买的手机都是低端机,舍不得买好一点的,用了一段时间就卡了,要不就是摄像头坏了。所以换的比较频繁。
为啥手机越用越卡呢,让我不得不频繁的换手机?这个问题的答案,我在吴军的《浪潮之巅》找到了答案。
摩尔定律
要回答手机越用越卡的问题,先要来了解一下硬件的发展规律,也就是摩尔定律。
摩尔定律指的是 1965 年,戈登·摩尔提出了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两年翻一番的观点,后来这个周期缩短到了 18 个月。简而言之,这意味着每 18 个月,计算机性能翻一番,而同等性能的计算机产品价格也会降一半。因此,电子产品总是在不断降价,不具备保值性。
1945 年,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的速度是每秒能够完成 5000 次定点的加减法运算。然而,到了 2007 年,英特尔酷睿芯片的个人电脑计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 500 亿次浮点运算,相当于 ENIAC 的性能提升了 1000 万倍。
而存储容量的增长更为迅猛,大约每 15 个月翻一番。例如,1976 年,苹果计算机的软盘驱动器容量为 160KB,而 30 多年后,普通个人电脑硬盘容量已经可以达到 500GB,相当于当初苹果机的容量提升了 300 多万倍。
根据摩尔定律,只需等待 18 个月,就可以以之前产品的一半价格购买到更强大的产品。
所以我现在买的手机比过去好那么多,硬件的性能提升了一倍,为啥也用着用着变卡了呢?
安迪-比尔定律
这就要用到安迪-比尔定律来解释了。
安迪指的是因特尔公司的 CEO,安迪·格鲁夫,而比尔则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·盖茨。
安迪-比尔定律总结了软件和硬件在 IT 产业中的关系。它的核心思想是硬件性能的提升很快就会被软件消耗掉。
尽管处理器性能每 18 个月翻一番,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需要的资源也在不断增加。因此,尽管硬件性能提高了,但软件的资源需求也增加了,所以整体上感觉并没有大幅改善。
以微信为例,它早期只是几 KB 大小,而现在已经达到了几百 MB。它的功能从最初的简单聊天演变成了包括朋友圈、视频号、小程序、公众号等在内的复杂功能。
这些功能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,因此消耗了硬件升级所带来的性能提升。
我们还能经常看到清理手机上的垃圾,缓存可以提高运行速度,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,只能缓解一下,之后该慢的还是得慢。
十年前的手机已经无法运行现在的微信,因此为了继续使用软件,用户不得不购买新的硬件。这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,否则大家都可以一直使用旧设备,不需要升级。
“安迪”就像个天使一样,不断的提升硬件的性能,而“比尔”就像魔鬼,不断消耗比尔提升的性能。
如果没有“比尔”这个魔鬼,那么“安迪”天使也会不存在。
因此,有时候人们会感觉一年换一部低端手机和购买一部高端手机用上 3-4 年的价格差别并不大。
总结
- 根据摩尔定律,计算机硬件的性能每 18 个月翻一番。
- 由于安迪-比尔定律,受摩尔定律提升的硬件性能会被软件给消耗掉。
- 所以我们如果在不换硬件的情况下,软件所需要的硬件资源会越来越多,也就是慢慢发现运行起来会越来越卡,最终导致无法使用软件。
参考
《浪潮之巅》
最后,你是会选择每年换一部手机还是买一部好手机用个 3-4 年?